我国法律对诽谤的规定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规定的方法,造成严重后果的,依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就明确提出:
利用信息网络侵害生命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等人身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一、诽谤的构成要件
1.须有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
2.须有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
3.诽谤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且须是直接造成他人名誉的损害;
4.以公开方式在公众场合、公共媒体上捏造虚假事实,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二、如何认定诽谤?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和第二条之规定,行为人通过信息网络发布不实信息,损害他人名誉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行为人所发布的涉及他人或特定个人名誉方面的信息是否属实,必须通过有关司法机关调查核实。但是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对上述事实明知或者应当知道的除外。
行为人所发布的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符,情节严重或经查实确有错误的(如编造虚假内容、恶意捏造等),其行为不构成诽谤。
如果行为人在明知或应知所发布信息内容错误而故意传播、散布该虚假信息者;
三、如何确定诽谤者和被诽害者的责任?
法院审理案件的时候,要确定诽谤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标准,是不是造成了被害人精神损害?
这个要看诽谤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还要看这个被诽谤者是否因为诽谤而产生了经济损失。
四、诽谤罪与侮辱罪与敲诈勒索罪的关系?
这三个罪名均侵犯公民的名誉权、荣誉权和隐私权,但具体到行为方式、客观方面及造成的后果等也各不相同。
第一个罪名是诽谤罪,它的表现形式是通过侮辱、诽谤等方式来损害他人的名誉;第二个罪名是敲诈勒索罪,这两个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威胁方法,强行索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第三个罪名是寻衅滋事罪,它表现形式上也可以说是侮辱、诽谤和敲诈勒索罪这三种行为方式;第四个罪名是破坏军婚罪。
这三种罪名都是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及财产权利的犯罪,都与社会秩序密切相关并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应当注意三者在主观方面的表现形式、客观上的行为特征和手段以及所造成的后果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区别。
五、诽谤行为的法律后果有哪些?
1、名誉受到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2、精神损害抚慰金通常为2000元人民币。
对于名誉受到侵害的公民而言,除了可以要求民事诉讼进行救济之外也可以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文章来自互联网,只做分享使用。发布者:苇叶生活,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iyetrade.com/kpdy/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