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卸磨杀驴?(欢迎关注空口有评NBA)
撰文|空空&编辑|雯雯
商场如战场,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在安踏集团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各路经销商和加盟商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的存在,让早期资本并不雄厚的安踏,能迅速将触角延伸到中国的各个角落。
如果把安踏比作一株大树的话,这些经销商就是它发达的根系,源源不断地为安踏输送各种养分。
没有它们,不可能有今天的安踏。
过往绝大多数时候,安踏和它的代理商都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荣辱与共,但这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在享受多年高速发展的红利后,安踏和代理商们,终于撞到了那面看不见的墙。
体育市场由增量的狂欢变成了存量的绞杀,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耐克、阿迪这样原本和安踏错层的对手,也搅和了进来。
以业绩为导向的安踏,向来对利润率十分敏感:一面是以FILA为代表的自营业务,飞速增长,带来滚滚财源;另一面是代理商运营的主品牌,体量巨大,却增长乏力。
安踏日前发布的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安踏集团收益146.69亿元,同比下降1%,其中,安踏品牌收益67.77亿元,下跌10.7%;FILA品牌收益71.52亿元,增长9.4%。
FILA品牌对营收贡献,首次超越了安踏的主品牌。
事实上,自2009年安踏从百丽手上收购意大利品牌FILA大中华业务以来,FILA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FILA的崛起,让安踏集团有了今天的体量。
与主攻三线城市和县城的安踏不同,FILA直接瞄准的是中高端市场,很多FILA的店铺,直接开在一二线城市最核心的商圈。
安踏高薪聘请了法国轻奢品牌鳄鱼(Lacoste)中国的前行政总裁姚伟雄,由他掌舵FILA的业务。
姚伟雄在服装款式和面料上大胆革新,抓住了消费升级的契机,让消费者相信,FILA是一个有着意大利血统的高贵品牌。
相对平价的安踏品牌来说,走中高端路线的FILA,有更大的利润空间。
而且,与渠道被代理商垄断的安踏品牌不同,所有FILA门店都是直营店,无须和中间商分利润。
如果把的FILA的直营模式,搬到安踏身上,是不是能助安踏品牌爬出增长的泥沼?
过去,安踏把销售渠道交给代理商,一方面是为了抢占市场,另一方面是因财力有限,如今,韬光养晦多年的安踏,已成为了一个手握215亿元资金的巨无霸。
财大气粗的安踏集团,开始将手伸向代理商。
截至2020年6月30日,安踏品牌在全国的店铺超过10000家,但除了位于晋江的旗舰店,没有任何一家是直营店。
直面消费者,成为安踏未来5年转型的重中之重,安踏希望5年后,直营业务能占到总营收的七成。
改革第一阶段,安踏计划收回上海、浙江、广东等11个省市的3600家店铺,收回后,这些店铺60%由安踏直接管理,40%由加盟商严格按照集团标准管理。
安踏集团总裁郑捷直言,走出转型这一步有些艰难,但必须走。
郑总的话说得有些煽情,但还是让人品出一丝卸磨杀驴的味道。
安踏收回店铺的时机很微妙,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运动用品实体店业务受到巨大冲击,甚至入不敷出。
在这样一个艰难的时期,安踏想的不是如何助经销商度过难关,而是如何从它们手中夺权,的确让人有些寒心。
另外,安踏收回渠道的做法本身也值得商榷,直营模式,如果做得好,固然能获得比分销更优厚的利润,但如果经营不当,也可能成为沉重的财务负担。
从分销转为直营,事实上就是从轻资产,转向重资产,资产的杠杆既可以让你飞得更高,也能让摔得很重。
在运动用品行业整体不景气的当下,把自己的命运与更多的直营店铺深度捆绑,是不是一个聪明的做法,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文章来自互联网,只做分享使用。发布者:苇叶生活,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iyetrade.com/ywhl/2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