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折腾那些复杂的满减、促销,谁将走向没落。
去年,上海疫情给全行业带来重创,服装行业更是如此。
去年618,平台较以往的反常是没有强调GMV,尤其是天猫,什么销售数据都没晒,排名也没了。这也是很多服装老板最期望看到的变化。
平台过去比拼GMV,那是江湖地位的象征,但最后比拼的还是用户评价、体验、客单价和回头率,这样才会让电商越来越健康,而不是盲目地冲销售额,最后可能什么都没得到。
INMAN茵曼,就是这样一个登高跌重的品牌。它属于一家叫汇美集团的公司。
汇美集团创立于1998年,最初是一家以外贸代工业务为主的服装企业,现已转型为国内时尚品牌集团,并于2015年初获得搜于特的3.24亿投资,创下当年国内电商品牌估值、融资额最高纪录,目前搜于特持有汇美集团25.2%的股份。
草根逆袭
1998年,大学毕业才一年的方建华怀揣着东拼西凑的5万元南下广州开始创业,主要为国外品牌做OEM代工。
因为从工厂创办之初就和方建华建立合作的重要客户主攻领域就是棉麻,十年的棉麻代加工经历让他对这个领域十分熟悉。
2005年,阿里巴巴在广州召开了首届网商大会,马云的要帮中小企业走出去的想法征服了方建华,于是他成为了第一批阿里诚信通用户,开始接触电子商务。
随后2007年的次贷危机,让方建华看到了外贸市场的前途并不明朗,他决定注册品牌转战国内市场。2008年,茵曼品牌诞生,入驻天猫( 当时叫淘宝商城),主攻他最擅长的棉麻领域。
茵曼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摸索期。
与大众路线一开始就赚钱不同,茵曼切入的人群过于细分,转化率较低,开始几年几乎都在亏钱,幸而当时外贸业务还处于较好的盈利阶段。
客户的高粘度是方建华坚持原创和棉麻定位的底气,经过一段时间沉淀,茵曼的客户群形象渐漸鲜明,在2010年打出了“棉麻艺术家”的理念。
同年,茵曼第一次参加天猫双11,没想到迎来了线上业务的井喷,原计划50万的销售目标,最后竟然定格在680万,甚至导致软件系统一度瘫痪。
此后,茵曼迎来爆发成长,2011年双11销 售额达到1700万,利润已经和线下工厂基本持平,这也为方建华砍掉线下代工业务树立了信心。
至此,他用全部的资源和精力去攻克线上,茵曼果然也不负众望地在2012年双11突破了7000万的业绩,全年业绩达到3亿元,成为全国线上女装品牌的T0P3。
曾经的野蛮生长
茵曼,一家女装品牌, 面向于25--35岁城市小资、都市白领、SOHO、时尚女生。
茵曼算是吃到了互联网平台的红利,从2008年创建,最早就是做网络零售服装品牌。
借着互联网零售的东风发展壮大,曾经拿下2013年天猫双11的女装销售冠军。那一天,茵曼的销售额卖到了1.26亿元、 一战成名, 整个天猫的GMV(交易总额)不过350亿。
当晚,茵曼创始人方建华和阿里巴巴掌舵人马云、张勇(逍遥子)连线,共同见证了那个数字的不断攀升。次年,茵曼作为唯一的女装品牌代表案例,被写进了阿里巴巴IPO的招股书。
事实上,和茵曼在同一个时期野蛮生长起来的“淘品牌”,如今90%以上都死掉了。 看来,如果只是做风口上的猪躺着吃红利,那品牌方迟早有一天会掉下来。
活得久才是关键
2020年初爆发的疫情,是全人类的一次难关。个人的生活、工作、精神心态和企业经营方式,都在发生变化。具体到服装这个行业,整个销售、供应链都受到了空前的压力。
疫情之下,原材料棉花、羽绒的价格都水涨船高。比如棉花,一下子涨了20%。另外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力的成本每年也以10%的速度在提升,可用的工人越来越少。这种时候,企业的效率至关重要。不想把压力用涨价的形式转移到消费者身上,企业就要做一些精细化管理,来应对成本的上升。
从国际到国内,疫情、战争、贸易冲突,太多不确定因素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生存了。越是这种时候,作为经营者越要思考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在疫情下守好现金流是最重要的,最起码账上的钱要能够发得起所有员工半年到一年的工资,半年是最低要求。不能够马上产生销售额的投入,要马上砍掉。
翻阅相关资料发现,茵曼正在经历艰难的求生存,求变革时期,之前两次冲击IPO都被搁置,下一次的IPO是否还能成功,是个大大的问号。
---End---
文章来自互联网,只做分享使用。发布者:苇叶生活,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iyetrade.com/ywhl/1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