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歆小迪
昨天,儿子放学路上和我说,他幼儿园同桌小朋友偷了他的图画本又被他要回来了。
随后,儿子给我讲了整个过程。他的同桌小女孩看到儿子的图画本好看,就在儿子出去上跆拳道课时,将图画本上用铅笔写的名字擦掉,写上女孩自己的名字。儿子回来发现后,要了回来,还扬言要告诉老师,女孩害怕了,央求儿子别告诉老师,她可以满足儿子一个条件,只要他不告诉老师。
儿子说那你把你的贴画送我一个,我就不告诉老师,然后他们俩就达成一致,女孩送儿子一个贴画,儿子也没有告诉老师。
有时候,小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挺有意思。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生存发展很重要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后天学习的。
这种能力可以让一个人正确认识自身处境,可以很好的了解形势从而获得他想得到东西或达到自己目的。知道该向什么人说什么话,该在什么时候说,怎样说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以及知道如何做某事的能力。
这种能力很大一部分是在生活的家庭中获得的。孩子生活的家庭环境以及父母教育方式影响着他们的处事态度和社会技巧。
1、“视角转换”的沟通方式
“视角转换”的沟通方式,就是需要家长换上孩子的眼睛,跟孩子采用同一视角,孩子看到的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家长不要一来就把你自己的看法说成是正确的。一旦你做了这个假定,这个沟通也就失去了平等的立场。
家长需要的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他的真实需求,这样才能帮他更好解决眼前的问题。
心理学研究发现, 一个人在遇到麻烦的时候,越是感觉到有人支持他,他就越是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怎么解决这个麻烦上。如果他感觉不到支持,他的注意力就会固定在跟别人的关系上,怎么获得支持,而不是怎么去解决问题。
很多大人不是推动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而是“包办”的,代替的,不是帮助的。以孩子做不好为理由,越俎代庖,包办,代替,这样的心态,家长多是从自己的视角去看问题,所以觉得孩子做不好。
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以大人的视角觉得孩子做不好——包办,代替——孩子真的就做不好了——印证了大人的想法,孩子做不好——于是更加包办,代替,甚至指责孩子做不好——孩子更加做不好了……
意识到这个问题,意识到是自己制造了这个闭环。
家长要适度放手,不要事事包办替代,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这样会给孩子一种“我可以”的信念。
麦德琳·雷文说,“不要为你的孩子做他们已经可以做、或者几乎可以做的事情”。
2、给孩子试错的机会
给孩子机会学习,练习,允许孩子试错。试错学习就是让孩子在错误中学习,探索学习的过程。
一些家长,特别是一些爷爷奶奶特别担心让孩子犯错误,深怕伤害了孩子。其实,给孩子犯错误的机会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让孩子选择,哪怕是去试错,也是在给孩子探索的学习经验。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里面,描述过这样一个场景,让人印象深刻: “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打蝴蝶结对于成人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但对于5岁的孩子来说,确是一项重大的考验,他可能一遍又一遍的尝试,就是做不好,这时家长不要着急。让孩子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掌握方法寻找规律,逐渐熟练从而独立完成,要知道这种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是无法替代。
3、允许孩子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判断孩子做的好不好,不要以家长自己的标准。孩子有孩子有需求,孩子有他自己的办法。
因为,孩子的思维方式可能会和我们有所不同,完成同一件事的方式方法自然与我们不一样。况且家长自己也有局限,不要总拿自己的那一套去要求孩子。孩子不是我们的复制品,他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的思想,独特见解。
好的教育也不应该仅仅让孩子学知识,家长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培养孩子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做家长的要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认识,成长为一个有主意,能独立解决问题的人,而非灌输你的思想给他。
一个人缺乏社会生存的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即使智商天赋惊人,也难取得成功。因为,如果一个人不能解决问题,他就会成为问题。
孩子终会到社会上独自闯荡,我们无法帮孩子打理好一切,但是我们可以及早教给他认识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是他实现自己目标和理想的资本。
因此,我们应该从小给孩子参与解决各种家庭生活问题的机会,不断提高孩子实践能力,这才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
文章来自互联网,只做分享使用。发布者:苇叶生活,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iyetrade.com/shmz/3821.html